【和而不同】
就宏觀經濟學領域而言,對于美國“大蕭條”的解析,對于如何有效應對經濟衰退,我們仍未找到真正有說服力的答案。
韓和元
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在1995年寫道:對于美國“大蕭條”的解析屬于宏觀經濟學領域中的“圣杯”,但是,“我們尚未找到任何途徑染指這座圣杯”。他進一步指出:“美國‘大蕭條’不僅使宏觀經濟學作為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得以問世,同時20世紀30年代的諸多經驗教訓,一直以來都在持續不斷地影響著宏觀經濟學家們的信條、政策建議,以及研究方向?!?/p>
事實上,自從1936年凱恩斯的《通論》開創宏觀經濟學的新時代以來,涌現出了眾多試圖解釋大蕭條來龍去脈的不同見解,伯南克將這些努力稱之為“令人著魔的智慧挑戰”。直到今天,這依然是一項令人著魔的智慧挑戰。為此,無數學者投入其中,美國經濟學會主席、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前首席經濟顧問克里斯蒂娜·羅姆就是其中之一。
她在有關大蕭條領域及如何應對經濟衰退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1991年發表的一篇題為《大蕭條緣何終結?》的論文中。在這篇論文里,她根據20世紀20~30年代的經濟數據,計算當時的財政乘數,她發現該數值很小。她更從當年聯邦政府的政策文件中發現,1933~1941年間的8年時間里,美國政府都異常重視財政收支的平衡,“羅斯福新政”所產生的額外開支,幾乎都是由稅收補足,所以根本沒有人想象中那么大的以赤字為代價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整個30年代,美國的財政赤字在GNP的占比,都還不到1個百分點。有幾年,美國聯邦政府的收支表上,甚至錄得黑字。這充分說明,羅斯福當年并沒有真正實施以赤字為原則的積極的財政政策。羅姆說,就算是有的話,由于財政乘數值很小,政策效果幾乎微弱到不足以計的程度。
羅姆在論文中提到,大蕭條的終結,主要應歸功于當時寬松的貨幣政策。在上述的那篇論文里,羅姆認為當時的貨幣乘數比財政乘數要大上3倍有多,也就是說當時的貨幣政策威力,遠比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強大;1933~1941年間,美國貨幣流通量激增,名義利率雖一直為零,但實際利率卻從30年代初的正15個百分點跌至負10個百分點,這說明當時通脹率是很高的。
當然,羅姆也特別提及,促成這一情況的出現,并非美聯儲主動增加貨幣流通量。當時的貨幣量之所以增加,是因為戰爭因素增加,使得大量的歐洲黃金為避險而涌入的結果。當時美聯儲只是沒有將這些黃金sterilize——即銀行取得匯入的黃金后,據此擴大信貸而央行不加阻止——貨幣流量于是大量激增。因而,在羅姆看來,寬松的貨幣政策才是終結大蕭條的唯一原因。
當然,對于羅姆的觀點,日本野村證券的經濟學家辜朝明則顯然持有完全相反的觀點。這位美籍華裔經濟學家雖然沒有在論文中直接與羅姆商榷過,但在其《大衰退:宏觀經濟學的圣杯》一書里,卻給出了與羅姆觀點針鋒相對的結論。
在該書中,辜朝明分析了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的大蕭條和1990年以來的日本持續經濟衰退。他寫道:“傳統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從來沒有資產負債表衰退這個概念。所以,幾乎所有關于大蕭條的研究,都立足于將問題歸咎于資金供給方或者放貸方這一前提?!币簿褪侵塾谪泿耪?。但在他看來,美國之所以走出大蕭條,全靠政府積極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反倒一點效果沒有。原因很簡單,企業都去修復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了,根本沒有再投資的意愿,根本不會去銀行借錢。
日本也是如此,辜朝明說,“正是由于政府增加了財政支出,才成功阻止了國民生活水準的快速下降。事實上,在損失了1500萬億日元國民財富和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20%的企業需求的情況下,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仍能維持在泡沫經濟時期的最高點以上,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而使這個奇跡成為現實的,正是日本政府的財政支出”。在辜朝明看來,正是得益于日本政府從一開始就決定實行財政刺激政策,并將這一政策延續多年,才得以成功阻止了日本經濟末日的到來。
對于辜朝明的觀點,持有批評態度的也大有人在。譬如我的朋友、幸福人壽的王家春博士對他評價就不高。對此,個人深表認同。原因則如11年前,我在《下一輪經濟危機2:中國憑什么幸免于難》一書第七章里所提及的,辜朝明一直認為應對經濟衰退,貨幣政策一點作用都沒有,必須采取凱恩斯主義的經典政策——財政刺激,且必須是極大的財政刺激。于是問題來了,這么大規模的財政支出,政府有錢嗎?沒錢必須發債,而這么大規模的公債,私人部門消化得了?消化不了,怎么辦?只有央行來購債,也就是債務貨幣化。這又繞到貨幣政策上了。
就這點而言,日本財經當局以極大的量化寬松來全力配合和支持極大規模的財政刺激,從邏輯上而言,無疑是對的,雖然我從未認同過。反倒是在應對方面,辜朝明的邏輯確實是一團漿糊。
至于羅姆的政策建議,則建立在貨幣政策必須處于長期極度寬松狀態。就這點而言羅姆有著異常清晰的認識。2009年時,她曾發表過一篇題為《The Lessons of 1937》文章,文章寫道:“因為美國直到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才恢復充分就業,所以人們常認為大蕭條的復原過程是緩慢的。但事實卻并非如此。1933年羅斯福執政,四年后經濟復蘇快得不可思議。GDP實際增長年均超過9%,而失業率也由胡佛時代的25%下降到1936年的14%。拋開二戰,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為快速而持久的增長期?!?/p>
但1937年至1938年間,第二次嚴重的經濟衰退阻礙了經濟的增長。當時失業率又飆升至19%。導致這場衰退的最主要原因,羅姆認為“是當時的羅斯福政府為了規避通脹,而采取了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這顯然是一個不幸且魯莽的決定”。
由此可見,就宏觀經濟學領域而言,對于美國大蕭條的解析,對于如何有效應對經濟衰退,我們仍未找到真正有說服力的答案。
(作者系廣州經濟學者)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