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發走向自覺 中工國際積極打造ESG核心競爭力
來源:證券時報網作者:匡繼雄2023-07-05 14:26

中工國際/供圖 翟超/制圖

證券時報記者 匡繼雄

作為我國“走出去”戰略的先行者,中工國際(002051)深耕對外工程承包行業二十余載,在五大洲70多個國家建設了百余個“交鑰匙工程”,已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工程建設的主力軍。近年來,公司為打造可持續發展能力,先后重組中國中元、北起院,實現了以一流的設計咨詢為牽引,先進工程技術和裝備為支撐,集投資、融資、建設、運營整體解決方案為特色的全價值鏈發展模式,競爭優勢顯著提升。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當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站在新的時點,作為踐行ESG理念的先行者,中工國際以“創造中國工程價值、建設人類美好生活”為使命,致力于打造高質量、可持續、惠民生、綠色環保的精品工程,推動世界各國人民生活共享綠色發展成果,奮力彰顯央企責任擔當。

近日,證券時報社黨委副書記、副總編輯王冰洋率證券時報采訪團走進中工國際。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博接受專訪,分享了公司近年來在踐行ESG理念方面的經驗與案例。

以“四綠”引擎

驅動高質量發展

證券時報記者:中工國際堅持怎樣的ESG理念,又如何將ESG理念與業務實踐深度結合?

王博:踐行ESG理念有利于增強公司獲取中高端項目的競爭力,是公司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必由之路。公司2022年能夠成功獲得圭亞那地區醫院、烏茲別克斯坦亞青會體育場館等項目,與公司在項目實施方案中融入綠色設計、綠色工程、綠色制造、綠色產業的ESG理念密不可分。

一是綠色設計。項目設計影響到建筑施工過程中工藝材料的選用。公司持續推動綠色建筑、綠色能源等設計咨詢優勢領域的技術突破,培育一體化整體解決方案。二是綠色工程。公司按照節能、節水、節材、資源循環利用等原則進行項目建設,同時大力拓展清潔能源、生態綜合治理等綠色工程領域。三是綠色制造。公司將綠色理念融入裝備制造,形成綠色低碳的裝備研發和制造管理體系,打造綠色工廠、綠色車間。四是綠色產業。公司力促綠色技術產業化、規?;瘧?,加大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力度,拓展污水處理、有機固廢處理等重點工程。

目前公司已將“四綠”理念貫穿于設計咨詢與工程承包、先進工程技術裝備開發與應用、工程投資與運營三大業務板塊。中長期來看,踐行ESG將推動公司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高公司核心競爭力。

證券時報記者:踐行ESG理念意味著一定的成本投入,請問公司是如何平衡ESG實踐與企業的回報?

王博:踐行ESG理念是會投入一些成本,但如果企業忽視ESG實踐,對企業來說有可能帶來災難。在平衡ESG實踐與企業回報方面,公司更著眼于企業長遠發展,堅持長期主義,立足長期收益,而不是只追求一時利益。

在環境維度,公司在創造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號召,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嚴格落實綠色環保要求;在社會維度,公司堅持“價值導向”,切實保障員工、客戶、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權益,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在治理維度,公司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治理機制,加強董事會規范運作,積極回報股東。

證券時報記者:ESG工作從哪些方面推動了中工國際的高質量發展?

王博:ESG從環境、社會、治理三個維度對企業進行綜合評價,與“一帶一路”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的高質量發展要求高度契合,在國際上運用廣泛。公司在海外市場耕耘已久,通過規范內部ESG管理,統計ESG披露指標,積極響應利益相關方訴求,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部門、環保組織、當地居民等關注的議題,樹立公司負責任的企業品牌和形象,更好地提升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有助于公司進一步開拓業務。

在“雙碳”背景下,我國已經出臺一系列綠色金融和產業政策。公司在清潔能源、綠色建筑、環保工程投資與運營等方面已深耕多年,具有一定基礎;并在“十四五”戰略規劃中,將建造綠色環保精品工程、做綠色低碳工程引領者作為公司使命、愿景的具體內涵。高質量落實ESG理念,將促使金融機構提供更多的金融資源支持,有效擴大融資途徑、降低融資成本,促進公司項目成功落地。

從自發走向自覺

從隨機轉向制度化

證券時報記者:中工國際構建了怎樣的ESG管理體系,公司是如何將ESG納入管理的?

王博:公司在董事會下面設立戰略與ESG委員會,組建由公司領導層以及重要子公司管理層組成的ESG領導小組,并下設ESG工作小組,確保ESG管理責任層層傳導、逐級落實、高效運行,提升公司ESG管理水平。在工作層面,ESG工作小組負責落實ESG工作的具體部署,組織協調各部門、子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工作,并做好ESG理念對內宣貫和對外宣傳。公司ESG管理體系的建設起步不久,主要通過將ESG理念融入日常經營管理以實現ESG目標。未來公司將結合工作實際,通過制定完善ESG相關規章制度、管理機制和流程,建立ESG內部評價考核機制等舉措,推動ESG工作持續落地。

證券時報記者:公司近年來在ESG管理上有哪些變化或特點?

王博:公司近年ESG管理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是由自發走向自覺。此前在各項目所在地的社區開展慈善活動,是發自內心的。大家覺得當地老百姓生活困難,都自發捐款。近年來,在對外工程承包業務開展中,公司始終踐行“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的發展理念,在項目啟動前,就高度關注能否促進項目所在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否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能否改善當地民生,積極承建有造血能力的工業工程、民生工程和環保工程。

二是從隨機轉向制度化安排。以捐贈為例,公司此前的捐贈安排較為隨機,如某地發生地震,公司捐贈須一事一議。目前公司每年年初會將履行社會責任的資金安排納入年度預算,并預留應對突發情況的預備金。

三是戰略先行、理念先立。目前追求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平衡的ESG理念已被公司高管、中層管理人員所認同,并將其融入管理決策中。如,近期我們關注到歐盟碳關稅立法事件,意識到公司在整個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進行減碳控碳,將會取得先發優勢和競爭優勢,有利于公司進入中高端市場。

大力減碳

打造ESG核心競爭力

證券時報記者:從行業全生命周期來看,建筑業是我國碳排放量最高的行業。要想實現“雙碳”目標,建筑業的努力至關重要。請問中工國際作為建筑工程承包龍頭企業,是如何推進碳減排的?

王博:公司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關注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并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加強碳排查與碳減排工作,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一是從項目源頭切入,著眼于醫療、民用、能源、物流、新基建等重點業務領域,持續提升綠色建筑設計水平,助力建筑全過程的節能減排。如,北京新機場貨運區貨運綜合服務樓項目等多個項目獲得綠建認證。

二是推廣新能源技術,包括地熱、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如,公司在污水處理廠的辦公樓屋頂設置光伏發電系統,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模式,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三是淘汰落后能耗的設備,采用新型節能環保設備。如,在污水處理領域不斷優化環保設備生產工藝,通過對既有水廠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升級,提高資源和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強度。在邳州城北污水處理廠采用空氣懸浮風機替換原有羅茨風機,降低運行電耗,節能率約達30%。

四是加強數字信息化管理。開展數字化技術在污水處理、餐廚垃圾處理等資產運營中的應用,構建標準化運營管理體系,持續提升運營質量,實現能耗及碳排放的降低。

證券時報記者:可否分享下公司ESG實踐過程中的典型案例?

王博:以尼泊爾博克拉國際機場項目為例,公司從傳遞先進技術、培養當地人才、與各利益相關方誠實溝通、重視環保以及關心當地社區的利益和長遠發展等五方面著手,將ESG理念融入項目建設全過程,具體如下:

一是大幅提升尼泊爾機場建設技術和管理水平。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公司始終以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為己任,采用國內最新技術和先進的機場設施,創造了多項“首次”。如,首次采用大空間鋼結構和玻璃幕墻設計方案等。

二是深度培養當地人才,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公司按照“本土化”原則組建項目部,大量聘用尼泊爾工程技術人員和商務行政人員,項目管理部的當地員工占總人數的比例達66.7%,并優先安排當地員工到重要崗位。

三是主動與利益相關方溝通,營造支持性社會環境。為了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取得當地社會的認可和接納,項目管理部設置了外聯部,部門經理及員工均由當地員工擔任,專門處理公共關系,響應當地社區的合理關切和訴求。

四是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機場。為保護生態環境,公司在施工過程中力爭做到土方工程挖填平衡,減少外借土對周圍環境的破壞,并將場地內挖出的大量塊狀巖石破碎后用于漿砌排水明溝和地梁基礎,使自然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五是全方位參與當地社區建設和發展。為了給當地居民創造更多經濟利益,除了提供就業機會以外,公司與當地52家設備與材料供應商、服務提供商進行合作,采購水泥、鋼筋、木材、砂石料、油料、五金配件、涂料等建材,有力帶動了當地建材行業及上下游產業的發展。

可以說,尼泊爾博克拉國際機場的順利建成投運,與公司積極踐行ESG理念密不可分。

強化專業能力

創造中國工程的價值

證券時報記者:疫情過后,建筑行業有哪些新變化,中工國際ESG實踐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王博:在國際工程承包行業,我國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獲得國際社會廣泛支持,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同東盟國家積極推動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高質量實施,金磚組織、上合組織影響力日益擴大,中非合作全方位提升,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邁出歷史性步伐,為公司開拓國際市場帶來了機遇。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等理念成為全球共識,公司在新能源、智慧建筑、城市更新、基礎設施改造、醫療衛生、環保等領域的合作空間將更加廣闊。不過,隨著海外工程承包市場下行壓力增大,市場競爭愈發白熱化。國際工程承包行業面臨資金短缺、增長空間收縮、商業模式轉型升級等多重壓力。

公司將圍繞高水平共建“一帶一路”,構建可持續的市場開發模式,聚焦重點國別市場,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基礎上,跨區域開拓經營,培育打造支柱市場;加強專業化能力,將“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和具有造血機能的工業類、民生類項目作為重要發力點,緊盯油氣、索道、新能源、物流、醫療等重點業務,優化行業布局,不斷鞏固國際工程承包市場地位。

證券時報記者:2021年以來,中工國際業績持續穩步增長,公司內在價值也得到市場認可,截至2023年6月30日收盤,公司股價距2021年初增長超過70%,遠高于大盤和可比行業指數漲幅。請問您覺得公司做對了什么,公司未來有何規劃?

王博:亮眼成果的背后是公司對多業務融合發展,打造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視。2019年,大股東國機集團向公司注入綜合技術實力雄厚的中國中元和北起院。公司通過融合發展戰略,以專業咨詢設計能力見長的中國中元和擁有索道、物流倉儲、起重運輸裝備研發與制造優勢的北起院,彌補了中工國際之前缺乏的專業能力,成為公司再次騰飛的左右兩翼。公司內在基因由此發生質的變化,形成了差異化的競爭優勢,擁有了行業整體下行時抵御風險的能力。在工程投資與運營板塊,公司重點布局以中工環境科技為平臺的環保業務領域,經過兩年多的大力培育已經初見成效,運營資產質、量雙升。

展望未來,公司將秉承長期主義,堅持做困難而正確的事,在開發“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的工業化項目和國際產能合作方面形成自己獨特的差異化競爭優勢,用實際行動創造中國工程的價值。我堅信,只要秉承這樣的理念,公司前進之路就能越走越寬,越走越遠,最終實現建設人類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責任編輯: 陳勇洲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国产乱子伦|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在线播放|免费一级乱子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