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顯示,截至7月1日,今年已有8個省份上調最低工資標準,月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幅度在100元到410元之間,小時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幅度在1元到3元之間。調整后,有15個省份月最低工資標準超過2000元,比去年多了3個。
最低工資標準一般采取月最低工資標準和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的形式,月最低工資標準適用于全日制就業勞動者,小時最低工資標準適用于非全日制就業勞動者。按照人社部2004年發布的《最低工資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的不同行政區域可以有不同的最低工資標準,最低工資標準每兩年至少調整一次。
根據安徽省的安排,今年3月1日起,月最低工資標準四檔分別為2060元、1930元、1870元和1780元,分別較去年上調410元、430元、440元和440元;對應的小時最低工資標準四擋分別為21元、20元、19元和18元,較去年上調1-2元。
河北省則是從1月1日起實行新的月最低工資標準,月最低工資標準三檔分別為2200元、2000元、1800元,分別較去年上調300元、210元和120元;對應的小時最低工資標準三檔分別為22元、20元、18元,分別較去年上調3元、2元和1元。
此外,山西、上海、貴州、云南、陜西、青海等6個省份今年也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月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幅度在100元到230元之間。
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對界面新聞表示,最低工資標準相當于全社會居民基本生活的托底性保障。從宏觀角度看,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可以增強對低收入群體的物質保障,增加居民的獲得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國人收入水平與購買力,從而釋放國民經濟的消費潛力。從企業角度看,能激發勞動者的工作熱情和效率,進而為企業節省更多的成本。
灣區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也表示了類似看法,他補充道,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循序漸進來推動。例如,政府可提供培訓補貼、免費培訓課程等支持措施幫助低收入者提升自身能力,同時鼓勵低收入者創業和自主就業,提供相關的支持和優惠政策,如減免稅收、提供創業資金等,使之有更多機會獲得收入來源。
與此同時,他指出,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醫療保險等福利,助其減輕生活負擔、提高生活質量。這些措施需要相互協調和配合,才能有效地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付一夫稱,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首先要從穩就業的角度著手,只有就業市場穩定,低收入者才能有機會獲得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
他指出,考慮到企業是吸納就業的重要載體,特別是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中小企業,足足貢獻了全國80%的就業,因此只有企業平穩健康發展,才能更好地發揮在創造和提供就業崗位方面的重要作用。對于政府部門來說,破解就業難題的關鍵便在于穩企業,具體應從減稅降費、發放補貼、減少裁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多個方面來加以發力。